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類型)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05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今天給各位分享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類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筆者認為,國際分類和我國的分類其核心都是三維框架,但是對三維框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筆者的理解是:1.地質軸是講地質可靠程度,地質可靠程度是地質勘探工作的結果。人際需要三維理論的基本內容如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進一步根據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以及個體在表現這三種基本人際需要時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將人的社會行為劃分為六種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服從型行為方式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類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三維結構理論的提出者是誰
吉爾福特。三維凱知答結構理論是指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該理論是在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盯慧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的理論是一種比較新的理論,是對智力結構認識的一個猛嘩深入,該理論推動著人們去對智力結構進行新的探索。
奈欣斯三維理論具體指什么?
"三維"是指三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相關狀閉擾嘩態.即三個發展階段的不同狀態."三維"是幾何學用語,是指線段、平面、立體等三種狀態和分析方法,不能通用于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理論等問題的解說。比如過去李螞、現在、未來;初始、過程、趨勢;命題、論證、結論等。就轎行“三維理論”來講,就已是錯誤應用的理論語言,因而也不必向狹隘的范圍去追問。只要我們把它視為三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各個應用領域里來靈活拿握就可以了。
我對儲量分類中“三維框架”的理解
注: 本文發表于 2009 年 5 月 5 日中國礦業報第 1 版。
目前,專家對怎么修訂和完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意見尚不統一。但基本認同在保持聯合國分類框架(亦即我國1999年的分類框架)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即對地質軸和可研軸可基本維持原狀,主要是對經濟軸進行調整。
筆者認為,國際分類和我國的分類其核心都是三維框架,但是對三維框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筆者的理解是:
1.地質軸是講地質可靠程度,地質可靠程度是地質勘探工作的結果。在我國,地質可靠程度分兩個層次:一是全區的,二是塊段的;只能以全區的地質可靠程度參與分類,而不能以塊段的地質可靠程度參與分類;全區的地質可靠程度,開發之后的比精查階段的更可靠,所以開發的應當單獨分出來,其后依次是精查、詳查、普查、預查,共分五個檔次。
2.經濟軸是講經濟可靠程度,經濟可靠程度是經濟評價工作或可行性評價工作的結果,因為影響經濟可靠程度的因素很多,而且時間性很強,經濟可靠程度經常處于變動之中,因此,經濟可靠程度不必劃分過多檔次,只設經濟的和潛在經濟的,沒有經過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或雖然經過評價工作,但地質可靠程度太低,只有普查或預查程度者,就是未定的。
3.可行性軸是講礦產儲量及其質量、賦存狀態、開采技術條件經過的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它是經濟可靠程度的產生過程,就像地質勘查工作是地質可靠程度的產生過程一樣,磨舉汪可以只利用其結果,不要過程。所以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沒有必要出現在分類之中,應當取消可行性軸。這樣三維分類框架就變成了二維平面圖。
勘探階段的名稱分別為精查、詳查、普查、預查較好,詞意與內容相符、確切、好記,不易與其他混淆;“勘探”與“勘查”區別不大,但業內一般用“勘探”。
凡經過一定的地質勘探工作計算出的礦量,通稱為儲量。礦產儲量即礦產的儲藏量,通常是指埋在地下尚未采出的量,采出的量,礦山上稱產量,學術上一般稱采出量,有區別在前置詞上,如精查儲量、詳查儲量,既明確又好記。
建議方案(見下表):
我主張的礦產儲量分類
預計可以采出的量只能從經濟的11、12、13中求得,各乘以可采系數即可。
這個預計可以答雹采出的量是全區的,因為地質可靠程度不同。所以預計可以采出的量的精度也是有差別的;其瞎仔標識是帶r,如11r、12r、13r。代號的第一位數是經濟可靠程度:1是經濟的;2是潛在經濟的,3是未分的;第二位數是地質可靠程度,1是已開發礦山的,2是經過精查的,3是經過詳查的,4是經過普查的,5是經過預查的。
各類型的全稱及代號是:
經濟的開發儲量,代號11;
經濟的精查儲量,代號12;
經濟的詳查儲量,代號13;
潛在經濟的開發儲量,代號21;
潛在經濟的精查儲量,代號22;
潛在經濟的詳查儲量,代號23;
未定的開發儲量,代號31;
未定的精查儲量,代號32;
未定的詳查儲量,代號33;
未定的普查儲量,代號34;
未定的預查儲量,代號35。
上述各類型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通常是指一個項目的,將11個具體類型進一步劃分,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經濟的,包括11、12、13,第二類是潛在經濟的,包括21、22、23,第三類是經濟意義未定的,包括31、32、33、34、35。
這三大類包括了我國固體的所有礦產資源。
這一分類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盡管是二維的,但是同國際分類框架(包括2008年的草案)并不矛盾,本質上是一致的;更簡單明了,有利于推廣應用:它為礦業的上市融資留有很大的空間。
人際需要三維理論的基本內容
人際需要三維理論的基本內容如下: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采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舒茨進一步根據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以及個體在表現這三種基本人際需要時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將人的社會行為劃分為六種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
包容的需要,指個體希望與別人接觸、交往并建立和維持和諧關系的需要。由這一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被動取向表現為退縮、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納。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若是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正常的交往,兒童與同齡伙伴也缺乏適量的交往,那么,兒童的包容需要就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與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關系,產生焦慮,于是就傾向于形成低社會行為,
在行為表現上傾向于內部言語,傾向于擺脫相互作用而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群體活動。如果個體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社會交往過多,包容需要得到了過分的滿足的話,他們又會形成超社會行為.
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的注意,過分地熱衷于參加群體活動。相反,如果個體在早期能夠含前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的交往,
他們就不會產生焦慮,他們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這樣的個體會依照具體的情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參加或參與群體活動,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為。
支配的需要,是指個體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喜歡運用權力,影響及控制他人,被動取向表現為期待他人引導和支配,愿意追隨他人。
個體在早期生活經歷中,若是成長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氣氛環境里,個體就會形成既樂于順從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為傾向,他們能夠順利解決人際關系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范圍。
而如果個體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們就傾向于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為方式。
專制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傾向于控制別人,但卻絕對反對別人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擁有最高統治地位,喜歡為別人做出決定。服從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過分順從、依賴別人,完全拒絕支配別人,不愿意對任何事情或他人負責任,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這種人甘愿當配角。
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與別人建立和維持親密聯系的需要。該需要激發的談歷清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喜愛、同情和親密等,被動取向的表現為冷漠、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現親密。
當個體在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時,個體就會傾向于形成低個人行為,他們表面上對人爛弊友好,但在個人的情感世界深處,卻與他人保持距離,總是避免親密的人際關系。
若個體在早期經歷中,被過于溺愛,他就會形成超個人行為,這些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強烈地尋求愛,并總是在任何方面都試圖與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聯系,過分希望自己與別人有親密的關系。
而在早期生活中經歷了適當的關心和愛的個體,則能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他們總能適當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能適量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別人的情感,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他們自信自己會討人喜愛,而且能夠依據具體情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關于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和三維框架理論有哪些類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